深度使用一个月,聊聊我对和的体验和看法

最直观的感受是轻薄

对于用户来说,我想iPadPro(M4)带给用户最直观的感受是轻薄。

从数值上来说,iPadPro从第一代起一直到第四代,都没有明显的「三围」数值变化。到了iPadPro(M4),11英寸版本的厚度从原先的5.9mm减小到5.3mm,重量从468g减小到446g;13英寸版本的厚度更是减小到了5.1mm。

数值的变化并不直观,而从包装盒里拿出iPadPro(M4)的那一刻,最能感受到它的轻薄。在我自己的使用过程中,当我在卧室床上、沙发上等处使用它时,我更喜欢取下磁吸保护套,享受握持轻薄机身的舒适感。得意于重量的减轻,现在使用单手拿取iPadPro轻松许多,而使用单手左手握持机身,右手进行操作也非常省力。

上:iPadPro(M4);下:iPadPro(第一代)

除了尺寸上的变化,iPadPro(M4)的配色从「深空灰色」变为了「深空黑色」。这样的颜色变化在多款产品线上都有体现,比如MacBookPro、HomePodmini都采用了午夜色来取代深空灰色。

独占的ApplePencilPro

随着iPadPro(M4)和iPadAir(M2)的升级,ApplePencil也进入了Pro时代,在iPadPro产品线中,只有M4版本能使用ApplePencilPro。ApplePencilPro新增了多项专业化的操作,包括轻捏、侧旋和触觉反馈。

ApplePencil原已支持轻点两下来切换工具的功能或者显示调色盘等。ApplePencilPro更进一步,在握持区域使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按压(轻捏),还可以弹出新的「工具调板」。这个工具调板会以一段圆弧的样式将所有工具进行排列,在Apple备忘录中,工具调板显示3个最近使用的工具,沿圆弧拖动还能将它完整展开,显示所有的工具。

搭配ApplePencil的悬停功能(它可以在显示屏上显示确切的落笔位置),使用ApplePencilPro轻捏显示的工具调板,就会出现在笔尖处附近。这是我非常喜欢的功能。悬停功能也进一步加强,除了预览落笔位置外,还能在屏幕上显示工具的虚拟阴影,阴影的颜色与尺寸,都会根据笔与屏幕的距离实时变化,这在书写、作画和绘图时会更精准。

我最常使用ApplePencilPro的场景是使用Goodnotes记笔记。在工作中,我的会议笔记全都使用Goodnotes进行记录,并通过iCloud在Mac、iPhone之间同步。几乎所有的笔记应用,包括Apple备忘录在内,都把笔记工具固定在一处或几处,这样在书写时,如果要切换多个工具、或者切换颜色等,都必须将笔尖移动到屏幕上方,或者左右边缘等处的工具栏,才能点击切换。现在,ApplePencilPro将悬停与轻捏两个功能的结合改变了这样的限制。

轻捏具有独特的触觉反馈,这通过内置的振动马达来实现。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乐趣在于,时不时地轻捏ApplePencilPro,它立即能给你触觉反馈,非常解压,它现在成了我手指端的解压工具。唯一的缺点是在iPad锁屏的时候不能轻捏🤣。

ApplePencilPro的侧旋功能,针对专业绘画场景进行加强,它通过内置陀螺仪分析笔势的变化,来精准控制使用笔刷工具绘制的形状。现在使用钢笔工具等,可以直接旋转ApplePencilPro,并通过观察笔尖阴影的变化来判断笔锋的时机。尽管功能变化加强了许多,令我高兴的是ApplePencil笔尖还能兼容ApplePencilPro,我之前因笔尖报废囤积的备件仍然可以使用。

横向面容ID与前置摄像头

从这一代起,iPadPro的面容ID移到了机身的右侧,连带着前置摄像头和原深感摄像头系统都移动到了此处。不知道Apple出于何种考虑做了这样的改变,但是我个人体验是,横向面容ID更加好用。

首先是iPad最常用的竖向使用场景下,双手握持在机身的下方区域,不会影响横向面容ID的功能。尽管使用ApplePencilPro书写时,右手手腕会遮挡面容ID区域,但是书写场景也不会调用面容ID,因此竖向场景基本上没有问题。除非你双手握持过于靠近上方,手部按压住了面容ID。在横向使用场景下,横向面容ID的设计天然适合横向场景使用。

将iPad平放在桌面上,也是我经常使用的场景,这时候横向面容ID会发挥极大的优势。以前,iPadPro平放在桌面上时,我的视线基本上落在屏幕下方键盘的区域,需要使用竖向面容ID时必须将身子和头往前倾一下,才能让它检测到人脸,非常麻烦。现在,横向面容ID不需要我调整姿态了,平放时也能检测到。

前置摄像头也移动到了侧边,在使用FaceTime可以有更加自然的影像。在家时,我会使用AppleTV上的FaceTime,深度使用一个月,聊聊我对和的体验和看法通过连续互通功能调用iPad上的摄像头进行FaceTime通话。在视频通话时,横向摄像头可以让我的眼神天然保持居中更加自然,而不会偏左一些。

超精视网膜屏和1000尼特亮度

善于「研发」屏幕新名词的Apple为iPadPro(M4)的屏幕取名为超精视网膜屏,这是一块使用双层串联技术的OLED屏幕,这也意味着,在iPhone上使用多年的超视网膜屏技术现在应用在了iPad产品线上。相较前代,随着OLED技术带来的优点是,对比度提高到2000000:1,能够呈现最接近原始的纯粹的黑色。如果你习惯了iPhone15产品线的使用,那么这块屏幕对你来说不会太陌生。

对我而言,这块屏幕最大的变化在于亮度的提升。相比于前代,iPadPro(M4)的屏幕最大亮度从600尼特提升至1000尼特。并且,Apple原生应用使用1000尼特亮度对部分内容进行高亮显示,以示区分。最明显的就是iOS18的照片应用中,即使将iPad屏幕亮度提拉至最亮,但在左上角的Photos的字样还要比屏幕其他区域更亮。在启用Apple智能后,Apple智能也在更加广阔的亮度范围内实现了更加酷炫的视觉效果,这可能就是Apple「高光时刻」的物理涵义吧。

iPadPro(M4)大有不同

这一代的iPadPro的名称一改以往的惯例,不再使用类似第五代、第八代这样后缀。如果你查阅iPad机型比较页面,你会发现11英寸iPadPro和12.9英寸iPadPro有着混乱的代际。

可能是出于统一代际数值的考虑,现在iPadPro以及iPadAir的命名以芯片型号作为后缀,这一代叫做iPadPro(M4)。近两年的Apple自研芯片都会在iPad产品线上率先使用,这样的更名也更加凸显了M系列芯片的品牌。

我对M系列产品并不陌生,我在使用M1系列的MacBookPro和M2系列的Macmini。但是从iPadPro2018升级至iPadPro(M4),我又一次感受到性能的提升,iPadPro2018在过去几年里(尤其是在运行iOS18时)明显变慢了。

最典型的场景是使用Photomater导出图片。我使用Photomater处理富士相机拍摄的照片,并将二十余张照片批量导出,在iPadPro2018需要2分多钟,而在iPadPro(M4)仅需几秒钟。使用Goodnotes记笔记也更加流畅,打开笔记本、书写笔迹等情形都不会卡顿。(之前一直以笔迹卡顿是Goodnotes的锅🌚)

在摄像头方面,iPadPro(M4)从双摄降级为单摄,仅保留一枚1200万广角摄像头。我唯一使用iPad摄像头的场景是扫描文件,iPadPro(M4)有项令我欣喜的功能改进是自适应原彩闪光灯。它可以自动识别纸张上的阴影,并选择启动闪光灯拍摄多张图像,通过利用Apple智能进行参数调整与图像处理,生成更加清晰的文档扫描件。

两台iPad拿来做什么

我是在2018年购买的第一代iPadPro,使用了近6年,可以说是践行了「长期主义」的宗旨。我基本上将iPad放在公司,用来记录会议、处理行程等等;到了周末,我才会将iPad带回家,用来处理图片、观看剧集等等。

现在,我有了两台iPadPro,两处使用。公室的场景仍然不变,主要新增的场景是在家里使用。首先,iPad成为了可移动的家庭智慧屏。先前的文章提到过,我的智能家居方案是Apple家庭,相比于iPhone的小屏幕,一块11英寸大屏幕用来操作控智能设备方便许多。

移动便携的优势还有很多,在家使用iPad的场景也变多了。我会在沙发上使用iPad写文章,本文中的大部分文字以及图片,都是我在家使用iPad完成的。使用日历、Things的场景,也从手机移动到了iPad上。

还有一项对我来说完全新鲜的尝试是,使用iPad阅读。在过去的许多年,我一直使用Kindle阅读书籍,尤其是在睡前。自从有了一台iPad常驻家里,我在家阅读的设备,从Kindle转移到了iPad上。我在Things中有一个书籍清单,专门列示了不提供azw3或mobi格式的书籍,它们无法在Kindle上阅读。现在,我使用iPad阅读PDF或epub版本,可以将它们慢慢地一一消化。

小结

在作出购买iPadPro(M4)的决定时,甚至收到这台iPad之后,我都曾有过怀疑自己是否陷入消费主义陷阱的顾虑:iPadPro2018的耐用性堪称一绝,是否需要这台PadPro(M4)?

但在使用它的这段时间,我切身感受到积累了5个代际的硬件更新与变化,轻薄、ApplePencilPro、1000尼特亮度的超视网膜屏、M4芯片,都给我带来强烈的新鲜感,也改变了我使用iPadPro的场景与习惯。更何况,这台iPadPro(M4)我也会使用6年,甚至更久。

作者:ElijahLee

责编:waychane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
允霆科技

允霆科技网是一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,为客户提供各类科技新闻、科技资讯、科技产品评测、科技解决方案等科技行业服务的高科技企业。

最近发表